
聊城,曾因京杭大运河而名重一时。如今,聊城正着力打造运河文化旅游隆起带,倾力传承和弘扬运河文化,希望“以水带文,以水带经,以水带景,以水带业,以水带城”,竖起聊城旅游产业的金字招牌。
流淌在水上的“博物馆”焕发新生气

大运河临清段
这些年,聊城围绕运河保护与开发,已形成了以中华水上古城为龙头,文化节点星罗棋布,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文化研究创作、文化旅游、特色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局面,那些当年因运河漕运而兴起的城镇、文物古迹以及古老文化民俗遗存散发新的光泽。

张秋古运河
这些年,聊城打造了中华水上古城、东昌湖风景区、山陕会馆、景阳冈狮子楼风景区、徒骇河生态休闲风景带等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还有像中州古城、阳谷七级古镇、张秋镇等这样体量大、品位高的历史文化遗迹,以及散落着的众多古建筑、古民居、古街巷等。“运河游”已经成为聊城的一张城市新名片。

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展品
这些年,聊城积极开展运河文化研究创作,“运河文化基因”绵延不绝。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是国内第一座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已获科研立项30余项,出版运河学相关著作20余部。

贡砖上的临清印记
这些年,聊城积极引导“非遗”项目向“生产性保护”方面发展,对这些宝贵遗产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丰富运河文化内涵,延续运河文脉,张秋木版年画、东昌雕刻葫芦、临清贡砖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七级运河下闸遗址
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大运河山东段被纳入首批申遗范围的遗产点共15处,其中聊城段就有7处。目前,山东省正大力打造“儒风运河”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这为聊城运河开发带来了重大机遇。

山陕会馆曾见证了聊城商业的繁荣
如今的聊城人,自豪地坐在运河河畔,慢慢叙说运河的变迁,细品浓厚的历史文化,畅想聊城的运河梦。
因水而兴的“运河古都”欲现往昔盛景

城区一隅
目前,聊城正在全力做好运河聊城段的保护开发,立足“河湖秀美大水城、宜居宜业新聊城”的城市定位,着力打造运河文化旅游隆起带。

中华水上古城
聊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运河开发工作。今年,聊城市第十三届党代会提出了“全域水城”的理念,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实施京杭运河聊城段保护开发。聊城市委书记徐景颜多次强调:“聊城的闪光点集中在运河上,历史文脉集中在运河上,兴衰集中在运河上,看运河的未来,就是看聊城的未来。”聊城市市长宋军继表示:“加快运河开发保护是做大做强聊城旅游产业最重要的载体,要提升层次,做成世界级旅游产品……”

运河(来源:山东图片库 摄影:侯贺良 转载请注明出处)
聊城不断加强运河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2015年聊城市委、市政府成立了聊城市旅游改革发展和运河开发领导小组。2016年,组建了聊城市重大决策委员会运河旅游开发小组,为运河旅游开发和全域水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近期,成立了聊城市运河保护开发委员会,组建了聊城旅游发展集团。

京杭古运河(聊城段)概念规划汇报会(2021-01-18)

京杭运河聊城段旅游发展及水生态体系规划中期论证会(2021-01-18)
聊城高水平编制运河开发保护规划。自2015年8月开始,聊城就聘请同济大学等成立的规划联合项目小组进行对运河聊城段保护开发进行规划,经过多次汇报、修改,中期论证,规划顺利通过评审会评审,并获得市政府正式批复。这标志着运河开发项目规划接近尾声,即将步入实施开发阶段。

聊城运河旅游开发控规通过评审(2021-01-18)
聊城市将运河总体定位为世界的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国际自行车赛基地;中国的运河——国家步道、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山东的运河——聊城运河经济带、乡村旅游综合体。旅游品牌则主打“会通古运河,聊城故事多”,力争将京杭运河聊城段打造成为一条“文化的河、流动的河、美丽的河、繁荣的河”。要通过保护挖掘聊城历史文化,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最终实现游运河、泡温泉、尝小吃、品阿胶、做好汉、研文学、聊聊城的独特旅游生活休闲方式,形成聊城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城区新貌
日前,京杭运河(聊城段)沿线生态水系建设已被列为2017年100个市级大项目名单,项目总投资119.7亿元,是其中投资最大的项目,也是聊城首个投资过百亿的旅游项目。先期将进行湖南路至南外环段约3.3公里运河段的示范工程建设。

运河秧歌
明清时期的聊城,以运河漕运而兴;如今的聊城,必将以运河开发而再次繁荣。